Posts in 歷史
台灣主要茶公會的組織

目前台灣茶業界有三個最具歷史的公會組織,因為其會員多有重疊,常讓關心者產生混淆,茲簡述其成立背景與歷史緣由。

  1. 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前身是成立於1889年劉銘傳時期的「茶郊永和興」,其後歷經日本統治與國民政府遷台,為配合政府變革與法令更迭,經過數度更名為:1898年的台北茶商公會,1915年的同業組合台北茶商公會,1937年的同業組合台灣茶商公會,1944年的台灣茶商公會,1945年的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到1949年2月5日成立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前後歷經122年。早期台灣茶以出口為主,外銷茶商多聚集在台北市大稻埕附近,在1949年政府遷台時,按照法令,省級公會會員限各縣市級公會,所以當時台灣省茶葉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多數為設籍台北市茶商)就在台北市蓬萊閣(今台北市南京西路163號地址,該經營權屬錦記茶行陳天來家族)召開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成立大會,由錦記茶行陳清汾當選第一屆理事長,後來並通過決議把台灣省茶葉商業同業公會財產撥交市商公會。
  2. 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於1951年10月9日,由當時主要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因當時成員性質多為茶輸出業)在台北市蓬萊閣召開成立大會,並擴大會員組織為全省輸出業茶商,推舉陳清汾為第一屆理事長。原來的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於1952年1月23日辦理撤銷。
  3.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54年4月1日由全省領有製茶工廠執照的256家茶廠假蓬萊閣召開成立大會,推舉台灣永光產業公司大坪製茶工廠張芳爕為第一屆理事長。

以上三個公會,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的成立時間早於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及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當時只要領有製茶工廠許可執照的出口茶商,幾乎都同時加入三個茶公會為會員。

由於台灣茶產業環境的的變革,由早期的外銷導向,到1970年代起內銷市場的蓬勃發展,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會員逐漸凋零,到創會47年後的1998年僅存22位,同時因本身沒有資產,借用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會址辦公,當年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新任理事長王連源,為服務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會員,爭取會員最大商機,延續台茶出口組織命脈,並因應當時市場環境,建議兩公會通過議案,把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所有會員,包裹加入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按照目前法令,任何公司行號都可自行直接出口,所以會員資格符合輸出公會章程〉,至此確立由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主導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並通過議案要把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改為輸出入公會,以因應市場現實的產銷秩序〈該案因政府法令,暫未實施〉。目前為止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會員因會籍包括全台灣茶商已擴張到101位,其中84位同時也是台北市茶商公會會員。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也因為製茶管理規則的廢除,到1988年全省擁有製茶廠執照的會員只剩77位,當時黃正敏理事長建議在製茶公會下設立「茶葉產製銷業者聯誼會」(聯誼會員可參加公會活動但沒選舉權),容納小型茶廠及茶業相關公司行號加入組織,以集思廣益,發揮較大業界力量。

今年欣逢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新理監事團隊成立,新任理事長王敏超同時敦聘製茶公會前任理事長黃正敏、李勝進及茶商公會與輸出公會前任理事長王連源、王端鎧為顧問,期盼整合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三個產業公會所有會員的力量,與製茶公會理事長許正清、輸出公會理事長高毅芳攜手合作、同心協力,對內服務同業會員、對外給政府提供產業政策建言,為台灣茶產業的未來打開新的契機。

王連源

參考資料: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會史(徐英祥、許賢瑤著),台灣製茶工業同業公會五十年來發展(製茶公會出版)

台灣茶業界,早期多數來自福建移民,又因台灣北部山區丘陵地氣候、環境適合種植茶葉,所產半發酵烏龍茶,品質特佳,清末日據初期來自福建安溪鄉民多數移入台灣北部近郊山區,以種茶維生。日據末期,來自安溪的移民,因適逢台茶崛起世界舞台,遷入人口多為以茶葉外銷貿易為主的茶商,和當時洋行共同扮演把台茶推向國際舞台,創造台灣外匯收入的角色。

目前大稻埕老茶商有來自福建安溪王氏宗親,其中一脈始祖追溯根源係開閩王審知公第二十世支脈之ㄧ『毅庵公』於1507年(明武宗正德二年)移入嶢陽梅板,開基立業,繁衍子孫多數以茶為生。

 毅庵公下傳四房,分為長房-世聰(號中適)、二房世明(號白山)、三房世睿(號平溪)、四房世智(號鳴泉)。自毅庵公派下十八世輩份字號分別為「世子中、爾克伯、任丈卿、超君臣、永景孝、友端明」,「明」字輩以下十八世輩份表已排出如後:「正典章、修義理、肅中規、尚文德、致遠猷、顯丕烈」。有記係三房平溪公後裔,該店號係由先祖第十四世敬輝公命名,十五世孝謹公開創於海外,十六世澄清公在台負責精製廠外銷,派下十七世兄弟同心協力開拓台茶內銷市場。目前第十七世「端」字輩、第十八世「明」字輩在海內外已逐漸接班就位。

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有記在台端字輩長房建立「清源」堂號,在大稻埕老茶廠設『清源堂』藝文會館,以緬懷先人篳路藍縷、創業維艱。同時盼望後代子孫,勿忘先人克勤克儉、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家訓,俯仰無愧,堅守崗位,為家庭、為社會貢獻心力。

紅茶的起源與傳播

有一傳說,明末某年產茶季,有軍隊過境武夷山星村鎮桐木關,駐紮茶廠,臥睡茶菁,待軍隊開拔移出,茶菁變紅,老闆不捨,用松材烘乾,茶葉呈烏黑狀,對當時慣飲綠茶的村民實無法接受,於是到星村賤賣,該茶透過當時掌控海上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輾轉銷往歐洲,其後再經過福建商人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行銷,紅茶以它沒有綠茶的苦澀和完全發酵便於運送保存的特性,深受英國皇室喜愛,英國人以飲下午茶養成彬彬君子風範。也因此,武夷正山小種紅茶以紅茶銷歐洲的始作俑者,帶著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光芒,啟動西方人超越咖啡及可可的飲茶習慣,19世紀中葉印度開始大量種植紅茶,目前全世界飲用紅茶人口占所有茶類80%。由茶葉銷售所帶動的龐大經濟利益,也引發兩次英荷戰爭,和由美國波士頓茶黨揭開的美國獨立戰爭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