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由於飲料廣告的關係,
越來越多人知道所謂的“ 初製 ”過程,如採摘、發酵、殺菁、揉捻等等,
不過大家漸漸忘記” 精製 “ 在茶葉的製作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在早期,茶農做好茶葉一定要交至於精製廠加工,才可以販售。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老一輩的人喝茶是不是沒有胃痛的問題?
從早喝到晚的狀況下,如果茶葉真的傷胃,那在當時,胃的疾病應該可以登上榜首,
一直到民國71年,政府廢止“台灣製茶業管理規則”,有些人喝茶農自售的生茶或是毛茶(未精製加工過的茶),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才出現了“喝茶傷胃”的說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為什麼精製茶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
牛排,相信多數人都有吃過,沒吃過的可能也有聽說過,
養牛的環境,像是喝的水、吃的草、甚至是穀物、聽的音樂重不重要?重要
生的牛肉可以吃嗎?可以,但是吃多了可能會生病,
但是挑選牛肉以及料理牛排的廚師重不重要?也很重要。
如果今天廚師切肉紋理切錯方向,
同樣部位的牛肉,到不同廚師手上,
結果呈現的就不一樣的東西,
烘烤的時候熟度沒有掌握好,3分熟變成5分熟,
或是使用的器具、方法不對,
即使等級再高的和牛、美國牛、澳洲牛,也變得不好吃了。
但是,也不是說如果料理的好,choice 等級吃起來會像 kobe,
同理,
茶葉的生長環境,例如:水、土壤、氣候、天氣等,茶農製作的功法,重不重要?重要
生茶可不可以喝?可以,但是比較刺激,會造成胃酸過多、胃痛等問題,尤其是對胃不好的人來說更是明顯,
所以精製廠的專業就來了,
好的精製廠就像是好的廚師,
幫消費者挑選好品質的茶葉,先幫消費者把關,
再來就是以獨門的技術,烘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在烘焙的同時,由於分子結構的改變,
使泡出來茶湯轉變的更甘甜,不傷胃。
精製過的茶葉,更耐泡,
可以讓消費者儲存更長的時間,
也比較不容易變質,
所以不是說精製過的茶葉就會變貴,
也不是說把低品質的茶葉精製過後會變成高等級的茶,
這都不是正確的觀念。
所以說,茶葉的完整製作流程,
並不是只有初製的過程,還是必需要經過精製,
兩者缺一不可。